壬子十二月六日与亥白兄携酒游凌云山
脚踏凌云峰,手摩大佛顶。大佛缩项向西笑,公等观世真平等。
是时水涸江水间,一山浓翠浮波间。古洞轰轰答人语,悬崖奇木根如环。
倾耳附石壁,风浪声潺潺。大笑如游海门国,眼前只少松寥山。
兴到亲提一壶酒,兄酬弟劝环山走。酒肉淋漓过戒坛,寺僧扪舌如狗馋。
开山凿险谁之功,后有韦皋前海通。一心爱人如爱佛,挥金剜眼皆英雄。
我辈来游直游戏,姓名何必留天地。碑版零星碎欲无,千年生死真容易。
却对山泉怜浩劫,泉清恐有蛟龙蛰。人外寻诗呼白云,石根温酒攒红叶。
荒祠四面青山青,大苏独坐愁零丁。我拉遗像欲飞去,旁人指点疑仙灵。
不封万户侯,不识韩荆州。停舟聊痛饮,醉中并忘凌云游。
隔江遥问汉嘉守,此游颇胜东坡否。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哥哥亥白带着酒去游凌云山的场景,充满了豪放不羁的江湖气和人生感慨。
开头四句特别生动:作者一脚踩在凌云山顶,一手摸着大佛的脑袋,大佛缩着脖子朝西笑,好像在说"你们看世界倒是挺平等"。这种写法把大佛写活了,也显出作者不拘礼法的性格。
中间写景很有画面感:江水干涸露出河床,整座山像浮在波光中。山洞里有回音,悬崖上的老树根盘绕成环。把耳朵贴在石壁上能听见风声水声,就像在海边游玩一样。这些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。
喝酒的部分最有趣:兄弟俩提着酒壶满山转悠,吃肉喝酒经过寺庙,馋得和尚直舔舌头。这里用"如狗馋"形容和尚,既幽默又带着点对清规戒律的不屑。
接着发议论:说开山造佛的韦皋、海通这些人是真英雄,因为他们"爱人如爱佛"。而作者自称只是来玩的,不在乎留名千古,因为千年生死转眼就过。这种看淡名利的态度很有江湖豪气。
最后用苏轼作对比:看到荒祠里苏轼的塑像孤零零的,作者想拉着塑像一起飞走。最后还隔江问当地官员:"我们这次玩得比苏轼当年还痛快吧?"这种和古人较劲的写法,既幽默又显出狂放的性格。
全诗把游玩、喝酒、看景、怀古、议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,语言生动直白,感情真挚豪迈,活画出一个不拘小节、快意人生的文人形象。最打动人的是那种"人生得意须尽欢"的洒脱劲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