飨余庵竹石 其四

神禹斧凿旧,湘妃泪痕鲜。
天地亦有穷,万物终化迁。
但当遗形迹,留与作者传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诗用简单自然的意象,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。

前两句用大禹治水和湘妃竹的典故开篇: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斧凿痕迹,湘妃竹上斑驳的泪痕,这些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。诗人通过这些具体形象,暗示时间的力量能改变一切。

中间两句直接点明主题:天地万物都有尽头,一切终将改变。这里用"穷"字强调变化的必然性,没有任何事物能逃脱时间的法则。

最后两句笔锋一转,提出面对无常的积极态度:虽然形体会消逝,但精神可以通过作品流传后世。诗人认为创作是超越时间的方式,鼓励人们留下有价值的东西。

全诗通过"痕迹-变化-传承"的逻辑链条,用28个字就完成了从观察到思考再到人生建议的完整表达。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,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清醒认知,又透露出文人特有的豁达与智慧。

郑文康

(1413—1465)苏州府昆山人,字时乂,号介庵。正统十三年进士。观政大理寺,寻因疾归。父母相继亡故后,绝意仕进,专心经史。好为诗文。有《平桥集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