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访客傍晚来到鹤林寺的所见所闻,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,营造出一个超脱尘世的佛门净地。
开篇用"问路"这个生活化场景引入,路人指着白云示意方向,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钟磬声,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云雾缭绕的山寺环境中。诗人用"隔溪闻"这个细节,巧妙表现出声音的飘渺感。
中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:先看到竹林禅房里透出静谧的灯光,僧人们正在诵经;转向庭院,月光下苔痕斑驳的地面,白鹤悠然踱步。这里"知僧梵"的"知"字用得精妙,不用"听"而用"知",暗示诵经声已与夜色融为一体。松院苔深与鹤群的画面,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。
后四句转入更深层的感受。夜深人静时,听佛法让人心境澄明,连吟诗的兴致都淡了,只顾看月光在衣襟上流动。这个"懒"字不是真的懒惰,而是沉浸禅意时的忘我状态。最后晨钟响起,诗人感叹:世俗事务又要开始了,这份宁静心境能与谁分享呢?
全诗最妙的是用声音串起整个故事:从傍晚的烟磬声,到夜间的诵经声,再到清晨的钟声,这些声音标记着时间的流逝,也象征着从尘世到禅境再返回尘世的循环。诗人没有直接说理,而是让读者通过这些画面和声音,自己体会那种"来了就不想走"的禅意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