抵里门述怀

葵藿倾太阳,杂县避钟鼓。心迹若未并,宜适各有所。

嗟余谬朝恩,惭如腹背羽。忧思日以痒,衰疾䜪而窳。

陈力敢赖宠,自免幸报可。江湖皆日月,梦寐临君父。

颛颛持小心,宁间出与处。归来蓬藋荒,故基馀环堵。

点检旧巾箱,静便深稽古。舍傍有数畦,颇能学老圃。

名山无卜筑,兴至撷芳杜。未暇谋儿孙,何处谒公府?

弱植恐化茅,高鸟不啄腐。市朝我无营,焉敢累乡土?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是一位退休官员回到家乡后的内心独白,用朴素的语言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智慧。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:

1. 官场反思(前12句) 诗人用"葵花向阳""海鸟避钟"的比喻,坦言自己本性不适合官场。他像一只错长在腹背的羽毛,在朝廷中格格不入,最终因健康问题主动请辞。这里透露出古代文人在"忠君"与"本性"之间的挣扎。

2. 田园生活(中间12句) 回到杂草丛生的老宅后,诗人过上了清贫但自在的生活:整理旧书做学问,在菜园学习种菜,兴致来了就去山野采香草。他不为儿孙操劳,更不愿巴结权贵,用"高贵的鸟不吃腐肉"表明自己的气节。

3. 精神宣言(最后4句) 结尾处诗人斩钉截铁地表明态度:既不想参与官场争斗("市朝无营"),也不愿在家乡摆架子("不累乡土")。这种既保持尊严又不扰民的退休生活态度,展现了传统士大夫的理想人格。

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"认清自己"的智慧。诗人不美化田园生活(承认住处荒芜),也不完全否定仕途(仍感念皇恩),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诗中"学种菜""采野花"的细节,让这份人生选择显得真实可感,对现代人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仍有启发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