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山庄所藏东坡画古木图

眉山昔日生三苏,一山草木为之枯。
后来笔端挟春腴,却令生意回枯株。
树经公笔无老丑,天以春工付公手。
谁云辈行龙眠翁,奚必法嗣洋州守。
山庄刘氏富清玩,家有苏公旧挥翰。
恍惊湿藓粘怪石,惯见倒根生断岸。
涪翁对此煮春茶,为公梢上挂长蛇。
灯窗细读假山记,秀气终属眉山家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苏轼画的古木图,赞美了苏轼的艺术才华,以及这幅画带给人的震撼感受。

开头四句讲苏轼(苏东坡)的家族背景和艺术成就。眉山出了苏家三父子(苏洵、苏轼、苏辙),他们的才华太出众,把当地的自然灵气都吸走了("一山草木为之枯")。但苏轼用画笔给枯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("挟春腴"、"回枯株")。

中间六句夸赞苏轼的画技高超。经过苏轼的画笔,老树都变得有精神("无老丑"),仿佛春天就在他手中("天以春工付公手")。这里还提到两位画家(龙眠翁李公麟和洋州守文同),说他们虽然也是名家,但比不上苏轼。

后六句写山庄主人收藏的这幅画。画中的古木栩栩如生,怪石上好像真的长着湿苔藓("恍惊湿藓粘怪石"),断崖边的树根仿佛还在生长("惯见倒根生断岸")。最后用黄庭坚(涪翁)煮茶赏画的典故,说这幅画凝聚了眉山苏家的灵气("秀气终属眉山家")。

全诗通过夸张比喻(如"草木为之枯")、生动描写(如"湿藓粘怪石")和用典(黄庭坚煮茶),展现了苏轼画作的神奇魅力,表达了对其艺术造诣的敬佩。最妙的是把苏轼的画笔比作春天的力量,能让枯木重生,这个想象既大胆又贴切。

欧阳玄

元代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延祐年间(1314年—1320年),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,不畏权贵,清理积案,严正执法,注重发展农业,深得百姓拥戴,有“教化大行,飞蝗不入境”之誉。在任内,对芜湖名胜古迹,多加保护修葺,据传“芜湖八景”,是其在任时所形成。对每景都题有七律一首(见康熙《太平府志》和《芜湖县志》),常游“荆山寒壁”,因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,所以其有“三年楚客江东寓,每见荆山忆故乡”之句。离任时,对芜湖依念绵绵。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“欧阳湖”,简称“欧湖”,以志纪念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