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堂寺寻无名法师诗

飞镜点青天,横照满楼前。
深林生夜冷,复阁上宵烟。
叶动花中露,湍鸣暗里泉。
竹风声若雨,山虫听似蝉。
摘果仍荷藉,酌水用花传。
一卮聊自饮,万事且萧然⑴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幽深的夜晚,诗人在草堂寺寻找无名法师时的所见所感。全诗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,营造出一种空灵、淡泊的意境。

首联“飞镜点青天,横照满楼前”用比喻手法,将月亮比作一面飞镜,悬挂在青天之上,月光洒满楼前。开篇就营造出清冷明亮的月夜氛围。

颔联“深林生夜冷,复阁上宵烟”继续写夜晚的凉意,深林中寒气渐生,楼阁上缭绕着夜雾。这两句通过温度的变化和视觉的朦胧感,强化了夜的静谧。

颈联“叶动花中露,湍鸣暗里泉”转入更细微的听觉描写。树叶摇动抖落花上露珠,暗处传来湍急的泉水声。诗人用露珠滴落和泉水叮咚的声音,反衬出环境的幽静。

尾联“竹风声若雨,山虫听似蝉”运用通感手法,将风吹竹叶的声音比作雨声,把山虫鸣叫听成蝉鸣。这种错觉描写生动展现了诗人沉浸自然的忘我状态。

最后四句“摘果仍荷藉,酌水用花传。一卮聊自饮,万事且萧然”写诗人随手采摘野果、以花为杯饮水的野趣,表达出超脱尘世、随遇而安的淡泊心境。一个“萧然”点明主旨:放下万事,享受当下的宁静。

全诗妙在通过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,将月夜山寺的静谧之美写得生动可感。诗人没有直接抒情,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,让读者感受到他远离尘嚣、物我两忘的闲适心境。这种不刻意追求、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,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