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西行

越西之疆古姑蔑,南走滇黔右两浙。
万山回合抱孤城,一道金溪沸奔雪。
狂氛一夜吹黑云,闽关以北无坚屯。
国家承平三十载,卒见烽火皆崩奔。
弹丸小邑千岩底,踣之直用靴尖耳。
城存与存亡与亡,不死犹图报天子。
奔走风尘万岭间,齧指血溅蟠桃山。
浮图一矢贺兰志,誓不与贼生同天。
仰天叩心天鉴此,收城岂雪生民耻。
百里提封谢主恩,孤臣待罪甘心矣。
十年长吏愧苍黎,乱后还惊有孑遗。
君不见月波亭上清秋魄,依旧含情照越西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《越西行》用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情感,讲述了一个边陲小城在战乱中坚守的故事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:

1. 战火中的孤城画卷
开篇像电影镜头般展开:越西(今四川凉山一带)这座群山环抱的古城,紧邻云南贵州,一条金色溪流奔腾如雪。但突然画风骤变——"黑云"象征敌军入侵,战火瞬间烧到闽关以北。诗人用"靴尖踢倒"的比喻,凸显小城在强敌面前的脆弱,但紧接着笔锋一转,守城将士却喊出"城在人在,城亡人亡"的铮铮誓言。

2. 血性男儿的战斗宣言
中间部分最热血沸腾。将士们翻山越岭抗敌,在蟠桃山浴血奋战("齧指血溅"刻画咬牙死战的细节)。他们像宋代镇守贺兰山的英雄一样,用塔楼射出的箭矢明志:"誓不与贼共戴天"。这段把家国情怀具象化,仿佛能看见士兵们染血的铠甲和决绝的眼神。

3. 劫后余生的深沉感慨
结尾转入沉思。将军收复城池后没有庆功,反而说"这哪算雪耻"——因为百姓已遭涂炭。他甘愿领罪,感慨十年为官愧对百姓,惊喜乱后还有人幸存。最后用月光抚照越西的意象收尾,那轮穿越战火的明月,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的伤痛与坚韧。

全诗像一部悲壮的史诗,既有"烽火连三月"的惨烈,又有"留取丹心照汗青"的赤诚。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必败却死战不退的精神,以及胜利后对民生疾苦的愧疚——这种英雄气概与人文关怀的交织,正是中国古典战争诗最珍贵的传统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