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院中和常景元韵

野老何知近上台,高堂夜坐曙钟催。
采珠沧海元无价,怀璞荆山信有材。
三月龙门须快跃,五更鱼钥未曾开。
却思年少多英气,也赴槐花此地来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普通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复杂心情,既有对未来的期待,也有对自身才华的自信,还夹杂着时光流逝的感慨。

开头两句"野老何知近上台,高堂夜坐曙钟催"很有意思。诗人自称"野老",说自己这个乡野之人居然有机会接近考场(上台),整夜在考场里坐着,直到清晨的钟声响起。这里通过对比"野老"和"高堂",突出了科举考试的神圣感。

中间四句展现了诗人的自信。"采珠沧海元无价"说深海采珠本来就不容易,"怀璞荆山信有材"用和氏璧的典故,暗示自己怀揣真才实学。接着用"三月龙门须快跃"的鲤鱼跳龙门比喻,表达要把握机会的决心,而"五更鱼钥未曾开"则表现了等待考试开始的焦急。

最后两句笔锋一转,回忆年轻时意气风发来赶考的情景。这里的"槐花"代指科举考场(古代考场多种槐树),透露出一种时光流逝、物是人非的淡淡感伤。

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展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心态:既有"我定能考中"的豪情,又有"不知结果如何"的忐忑,还有对青春岁月的怀念。诗人用珍珠、美玉、龙门这些美好意象,把一场普通的考试写得充满诗意,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梦想与压力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