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王仲高
从政宜师古,为儒贵席珍。
承流仰循吏,虑患属孤臣。
休戚同千里,轻肥止一身。
虚名称有土,惭色见斯民。
罗网甘投足,波澜耻问津。
狂言干重辟,冷笑待憸人。
琴瑟方调节,刍荛愿采询。
闭关聊度日,开卷易经春。
地暖畦蔬足,年丰瓮粟陈。
惟特三不愧,通塞任天钧(以上《净德集》卷三三)。
承流仰循吏,虑患属孤臣。
休戚同千里,轻肥止一身。
虚名称有土,惭色见斯民。
罗网甘投足,波澜耻问津。
狂言干重辟,冷笑待憸人。
琴瑟方调节,刍荛愿采询。
闭关聊度日,开卷易经春。
地暖畦蔬足,年丰瓮粟陈。
惟特三不愧,通塞任天钧(以上《净德集》卷三三)。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王仲高的回信,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为官理念和生活态度。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:
第一部分(前六句)讲为官之道。作者认为做官要学习古代贤人,像读书人珍惜典籍一样重视道德修养。他敬佩那些能体恤百姓的清廉官员,也提醒自己作为臣子要居安思危。虽然和百姓同住一方土地,但绝不能只顾自己享乐。想到自己空有官员头衔却没能更好为民服务,他感到十分惭愧。
第二部分(中间六句)表明处世态度。作者用"甘愿投入罗网"形容自己明知官场险恶仍选择为民做事,但耻于随波逐流讨好权贵。他说自己那些正直的言论可能招致杀身之祸,但对那些奸诈小人只会报以冷笑。这里用"琴瑟调音"比喻希望政治清明,而"采集柴草"则表示愿意听取百姓意见。
第三部分(最后六句)描写田园生活。作者暂时闭门读书度日,在典籍中感受智慧如春。温暖的田地长出充足蔬菜,丰收的年景让粮缸常满。最后以"三不愧"(指天、地、良心)总结自己的人生态度:无论仕途顺逆,都坦然接受命运安排。
全诗亮点在于: 1. 用"轻肥止一身"与百姓"休戚同千里"对比,体现清廉自守 2. "罗网""波澜"的比喻生动展现官场险恶 3. 结尾的田园描写与开头为官理念呼应,形成完整思想体系 4. 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,没有华丽辞藻却感人至深
这首诗像一封诚恳的家书,既有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,又透露出看透世事后选择坚守初心的智慧。今天读来,依然能感受到古代清官"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"的精神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