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夜晚场景,展现了皇帝重视儒学、学子刻苦钻研的生动画面。
开篇四句点明背景:皇帝推崇儒学治国,深夜还在处理政务。考官们认真讨论考题("经理"指考试题目),反复揣摩皇帝选拔人才的意图。"铜鼓三更漏"用铜壶滴漏和更鼓声,形象写出深夜时分;"牙签六艺文"通过书签和儒家经典的细节,展现考场氛围。
中间四句描写学子状态:他们全心钻研《尚书》中的《尧典》《舜典》,深入探究《三坟》等古籍。这里用"游心""刻意"两个动词,生动表现了考生专注投入的神态。
最后四句转向环境描写:月光洒在宫殿上,庭院笼罩祥云。通过"玉殿""枫庭"的华美意象,暗示这是皇家考场。结尾点明主旨:学子们来到这神圣考场("迩英"指考场),就是要将毕生所学献给君王。
全诗用"夜分论经理"这个特定场景,巧妙串联起三个层次:皇帝重儒的政策导向、考场的庄严氛围、学子的治学精神。通过"铜鼓""牙签""玉殿"等具体物象,让读者仿佛看到烛光下的试卷、听到更漏声,感受到古代读书人"十年寒窗"的执着。最后落脚到"献吾君"的理想,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"学而优则仕"的人生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