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隐居深山、逍遥自在的生活画面,语言清新自然,充满超脱世俗的闲适感。
上片写隐居生活的日常:主人公独自走向深山深处,在青翠的山峰间自由漫步,随心所欲。天冷了就随意披上草编的衣裳,困了便就地而眠。饿了吃松果,渴了饮山泉,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。这里用"囗餐松"的留白(原缺字可能是"饥"),反而增添了随性而食的趣味。
下片写这种生活带来的精神境界:养出了平和的心境与饱满的精气神,不再感到寒冷、饥饿或失眠。在这片与世隔绝的清净之地,主人公真正拥有了逍遥自在的生活。结尾"入红霞,翠雾里"的意象尤为动人,仿佛看到隐者与朝霞云雾相伴,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。
全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彻底放下世俗牵绊的状态。没有刻意标榜清高,只是平淡地讲述着"冷了披草衣、渴了喝溪水"这样最本真的生活,反而展现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生命姿态。作者用近乎白话的笔法,让我们看到:真正的逍遥,或许就是回归最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。
王哲
(1112—1170)咸阳人,道士,初名中孚,字允卿。熙宗天眷初应武举,改名德威,字世雄;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,改名,字知明,号重阳子。倜傥尚义,不拘小节,好属文,才思敏捷。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,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。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。所创教派名全真道。马丹阳、丘长春、王玉阳、郝广陵、谭处端皆其弟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