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宁上人弹琴
忽忽岁将晏,郁郁不自聊。
况兹霜露集,惊飙振寒条。
之子从何来,携琴□衡茅。
为我理素曲,五音纷以调。
庄听敛手衽,幽忧为之消。
鸾凤戏云中,馀音相与飘。
别鹤惊宵露,众葩悦春朝。
婉丽不可极,忽复变萧寥。
清风散六合,白日耀层霄。
流水一何深,泰山一何高。
聘鲁慨观乐,适齐感闻《韶》。
畴知今日乐,俯仰千载遥。
寤言欲报之,愧乏英琼瑶。
况兹霜露集,惊飙振寒条。
之子从何来,携琴□衡茅。
为我理素曲,五音纷以调。
庄听敛手衽,幽忧为之消。
鸾凤戏云中,馀音相与飘。
别鹤惊宵露,众葩悦春朝。
婉丽不可极,忽复变萧寥。
清风散六合,白日耀层霄。
流水一何深,泰山一何高。
聘鲁慨观乐,适齐感闻《韶》。
畴知今日乐,俯仰千载遥。
寤言欲报之,愧乏英琼瑶。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弹琴的场景,以及听琴者内心的感受变化。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:
第一部分(前四句)写的是听琴前的环境:岁末时节,天气寒冷,霜露凝结,狂风吹动枯枝。这种萧瑟的景象让诗人感到忧郁烦闷,为后面琴声带来的转变做了铺垫。
第二部分(中间十二句)生动记录了听琴的全过程。高僧带着琴来访,为诗人弹奏。琴声先是如百花齐放般绚丽多彩("五音纷以调"),让诗人听得入神,忧愁一扫而空。接着琴声变化,时而像凤凰在云中嬉戏,时而像孤鹤在夜露中惊鸣,时而如春花绽放,时而又转为清冷寂寥。最后琴声营造出清风拂面、阳光普照的辽阔意境,又突然转为高山流水般的深邃高远。
第三部分(最后六句)写听琴后的感悟。诗人联想到古代孔子在鲁国听乐、在齐国闻《韶》的典故,感叹今日听到的琴声同样令人陶醉,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共鸣。最后谦虚地表示想写诗答谢,却惭愧自己才疏学浅。
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在于: 1. 用四季景物比喻琴声变化,让无形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 2. 通过"忧郁-陶醉-感悟"的情感曲线,展现音乐净化心灵的力量 3. 结尾将个人体验与历史典故相连,把短暂的琴音升华为永恒的艺术享受
就像我们现代人听一场震撼心灵的演唱会,从开始的烦闷到沉浸其中,最后产生"此曲只应天上有"的感叹,这种通过艺术获得精神升华的体验,古今是相通的。
陈基
陈基(1314-1370),字敬初,台州临海(今属浙江)人,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(今属张家港市)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,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。元末大乱,群雄纷起,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,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,参其军事,张士诚称王,授内史之职,后迁学士院学士。军旅倥偬,飞书走檄多出其手。朱元璋平吴,爱其才,召之参与《元史》的纂修工作,书成后赐金而还,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。陈基能文善书,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。明史有传。著有《夷白斋稿》35卷,内诗1卷,文24卷,又外集诗、文各1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