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田园的生动景象,同时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感慨。
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展现两种人生选择:春风中建业(南京)城里车马繁忙,暗指官场奔忙;而"谁肯田园拂袖归"则反问有谁愿意放弃功名归隐田园。三四句用陶渊明(粟里、彭泽赋)和范成大(松江、石湖诗)两位著名隐士的典故,表达对田园诗人生活的追慕。
五六句是全诗最生动的部分:农民们踏歌打鼓插秧,用盐和芥菜下酒,展现出一幅充满泥土气息的田园劳作画卷。最后两句笔锋一转,感叹吴地(江南)往日隐逸之风已难延续,只有杜鹃在草丛中啼叫,暗示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正在消逝,流露出淡淡的哀愁。
全诗妙在将热闹的春耕场景与深沉的隐逸情怀相结合,既有"麦秧绿""松芥肥"这样鲜活的农家细节,又通过历史典故赋予画面文化深度,最终落在对淳朴生活方式渐行渐远的怅惘上,让人在感受田园之美的同时,也思考生活的真正价值。
杨本然
杨本然,字舜举,号龙溪,金华(今属浙江)人。从王应麟学。入元隐居,为月泉吟社第七名,署名栗里。事见《词苑萃编》卷一四引姚云文《江村剩语》、《月泉吟社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