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谢伯子先生

世外目不至,思君时梦游。
兹游岂复梦,绝矫横中流。
乱世感飘泊,衰年重离忧。
天涯偶重见,握手仍生愁。
问君犹善饭,焚膏阅坟丘。
搦管遂千字,豪心不能休。
廿年辞柴桑,别业青林幽。
余有故国叹,剥落悲荒丘。
快此最遍地,农贾饶身谋。
鱼盐结海市,蜃气集云楼。
武陵无复睹,渴览海天秋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一位老友(伯子先生)的思念和重逢后的感慨,充满了乱世漂泊的沧桑感和对人生变化的叹息。

前四句写思念之情: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(世外),但我经常在梦里去找你聊天。如今真的见面了,反而觉得像在做梦——我们像两只矫健的水鸟,突然在急流中相遇。

中间八句写重逢场景:在战乱年代我们都像浮萍般漂泊,老了更怕分离。没想到还能在天涯重逢,握着手却涌起新的忧愁。看你身体硬朗(善饭),还在熬夜读书写作(焚膏),文思泉涌停不下来。你离开家乡(柴桑)二十年,现在住在幽静的山林里。

后八句抒发感慨:我想起故乡就心痛,那里只剩荒凉的土丘。但眼前这地方很繁华,农民商人都过得不错。海边有热闹的鱼盐市场,还能看到海市蜃楼。可惜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,只能看看秋天的海天解解愁。

全诗用对比手法:梦境与现实、乱世与安宁、故乡荒芜与他乡繁华、理想(武陵桃花源)与现实(海市蜃楼)形成强烈反差。通过和老友重逢的细节,折射出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——既有对平静生活的向往,又摆脱不了对世事的忧虑。最后"渴览海天秋"的"渴"字尤其传神,透露着对精神慰藉的强烈渴望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