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在归乡路上的所见所感,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母亲的愧疚。
开头用荷花和乌鸦作比喻:池塘干涸让荷花发愁(暗示自己处境艰难),乌鸦找不到树枝落脚(比喻自己无处安身)。这两个生动的自然景象,直接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困顿。
中间四句直抒胸臆:说自己本就属于草野平民(认命),但老天爷也不眷顾自己(抱怨)。用古代隐士鲍焦饿死、桑户死去返璞归真两个典故,暗示自己宁愿坚守清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骨气。
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心:最遗憾的是不能给老母亲准备美味食物,只能空着手回家让母亲高兴。这里没有华丽辞藻,但一个孝子在贫困中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跃然纸上,是全诗最动人的部分。
全诗用简单的比喻和直白的语言,把一个落魄文人清高自守又牵挂老母的复杂心情写得真实感人。特别是最后关于母亲的细节,让现代读者也能瞬间共情:无论古今,子女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心情都是一样的。
屈大均
屈大均(1630—1696)明末清初著名学者、诗人,与陈恭尹、梁佩兰并称“岭南三大家”,有“广东徐霞客”的美称。字翁山、介子,号莱圃,汉族,广东番禺人。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。后为僧,中年仍改儒服。诗有李白、屈原的遗风,著作多毁于雍正、乾隆两朝,后人辑有《翁山诗外》、《翁山文外》、《翁山易外》、《广东新语》及《四朝成仁录》,合称“屈沱五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