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凰台上忆吹箫 广陵送孙介夫之石城

红板桥头,方山栅口,中流冷拨吴装。正萤飞冰簟,蝉咽银床。

经过郗僧施宅,青溪曲、曲似回肠。云水外,千年陈迹,一片新凉。

堂堂。过江人物,记畴昔狮儿,亦号孙郎。奈残山剩垒,极浦斜阳。

持底寄愁天上,君须问、旧日平康。还则怕,菖蒲花老,燕子楼荒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词写的是在广陵(今扬州)送别朋友孙介夫去石城(今南京)的场景,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。

上片(前八句)描绘送别时的环境:
1. 开篇用"红板桥""方山栅口"两个具体地名,点明送别地点,让画面立刻真实起来。
2. "中流冷拨吴装"写朋友乘船出发,一个"冷"字暗示离别的凄凉。
3. 接着用萤火虫飞舞、蝉鸣不止的夏夜景象,衬托出离别的氛围。
4. 路过历史名人郗僧施的旧宅时,看到蜿蜒的青溪,感觉就像人纠结的愁肠。

下片(后十句)转入历史感慨:
1. "堂堂"二字突然转折,开始追忆历史上渡过长江的英雄人物,特别提到三国孙策(小名狮儿),因为朋友也姓孙,形成巧妙联想。
2. 但眼前只剩下残破的城墙、斜阳下的江岸,历史辉煌都已消逝。
3. 最后用三个问句表达深沉的愁绪:愁绪能寄往何处?旧日的繁华何在?只怕连菖蒲花都老了,燕子楼也荒废了。

全词特色:
- 时空交织:把眼前送别与历史追忆巧妙结合
- 借景抒情:所有景物都染上离愁别绪
- 用典自然: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却不晦涩
- 语言优美:像"青溪曲、曲似回肠"这样既形象又富有音乐美的句子

最打动人的是那种"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"的苍凉感,朋友离别本就伤感,再想到历史兴亡,更添一层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
陈维崧

陈维崧(1625~1682)清代词人、骈文作家。字其年,号迦陵。宜兴(今属江苏)人。清初诸生,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词,授翰林院检讨。54岁时参与修纂《明史》,4年后卒于任所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