逍遥亭

作亭名逍遥,此理诚不虚。
宽于一天下,原宪惟桑枢。
况我卜清旷,风雨庇有馀。
方池容潋滟,小径足萦迂。
花木颇窈窕,松筠亦扶疏。
鸣蛙送鼓吹,好鸟来笙竽。
可琴亦可咏,可饮亦可娱。
盘虽无下箸,宾食亦有鱼。
恢论或申旦,隐几忘移晡。
困来展足眠,醉倒从人扶。
率尔但付畅,因烦而领无。
邺侯三万轴,方朔五车书。
弃置复弃置,任自相贤愚。
无妨吾逍遥,此乐诚何如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为“逍遥亭”的悠闲居所,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、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。

1. 逍遥自在的生活空间 诗人说,给亭子取名“逍遥”真是名副其实。这里比天下任何地方都宽敞,即使像古代隐士原宪那样住茅草屋,也能过得自在。而自己选的这个地方更是清幽开阔,风雨不侵。亭子周围有波光粼粼的池塘、蜿蜒的小路,还有美丽的花木和挺拔的松竹,环境十分宜人。

2. 自然与闲适的乐趣 青蛙的叫声像鼓乐,鸟儿的啼鸣像音乐,在这里可以弹琴、吟诗、饮酒、娱乐。虽然饭菜简单,但待客的鱼还是有的。诗人可以和朋友畅谈到天亮,或者靠着桌子打盹,困了就伸开腿睡觉,喝醉了就让人扶着走。一切都随性而为,烦恼自然消散。

3. 看淡名利,追求心灵自由 诗人提到邺侯(李泌)藏书三万卷,东方朔读书五车,但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。他选择放下书本,不在乎别人是贤是愚,只管自己逍遥快活。最后反问:这样的快乐,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呢?

核心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单、自然生活的向往,强调心灵的自由比功名利禄更重要。通过描绘逍遥亭的景致和日常生活,诗人展现了一种远离喧嚣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,传递出淡泊名利、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。

潘兴嗣

兴化军莆田人,居新建,字延之,号清逸居士。少孤,笃学,与王安石、曾巩、王回、袁陟俱友善。以荫授将作监主簿。调德化尉,以不愿俯仰上官,弃官归。筑室豫章城南,著书吟诗自娱。神宗熙宁初召为筠州推官,辞不就。卒年八十七。有文集及《诗话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