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慢 十月二十七日南行道中(甲戌至戊寅(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八))

哀角吟霜,倦云低垒,峭风渗透离魂。
过烟芜一霎,认拾翠前村。
自湖上笙歌散后,柳疏莲谢,难罄孤尊。
祗凄凉、鸥鹭依稀,残梦犹温。
旧游漫溯,怕重来、凭吊无痕。
待紫塞烽销,青溪渡稳,往事谁论。
北望故园何在,家国恨、暗逐轻轮。
又残阳如血。
归鸦喧趁黄昏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词写于1934至1938年间,作者在南方旅途中触景生情,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个人漂泊的孤寂感。

上阕用萧瑟的秋景开篇:凄凉的号角声在寒霜中回荡,疲惫的云层低压,刺骨寒风仿佛穿透了游子的灵魂。路过荒烟蔓草的村庄时,突然想起从前少女们采撷翠羽的欢乐场景。自从西湖的歌舞消散后,柳叶稀疏、荷花凋零,连借酒消愁都难以排解。只剩下依稀可见的鸥鹭,还残留着些许旧梦的余温。

下阕转入深沉感慨:不敢回忆往昔游历,因为害怕重游故地时连凭吊的痕迹都找不到。盼望着边关战火平息、渡口恢复太平,可这些往事又有谁来评说?北望故乡已无处可寻,对家国的憾恨随着车轮默默翻涌。最后以震撼的画面收尾——如血的夕阳中,归巢的乌鸦在黄昏里喧哗,将战乱时代的苍凉感推向极致。

全词最动人的是将个人离愁与家国情怀紧密交织。通过"笙歌散""烽销""家国恨"等意象,把西湖盛景的消逝、战火蔓延的忧虑、故土难归的悲怆,都浓缩在一幅秋日羁旅图中。特别是结尾的"残阳如血",既写实景又象征民族危亡,乌鸦的聒噪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无声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