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是宋代学者王蘋为悼念老师王信伯所写,情感真挚,语言朴实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:
第一,痛失良师的悲伤。开篇用"梁木摧坏"比喻老师突然去世,就像房屋大梁折断一样令人震惊。"嗟吁"这个叹息声直接传递出作者的痛心,称老师是"大贤",可见其崇高地位。
第二,对学问传承的忧虑。诗中担心老师的学问无人继承("道学付谁传"),但看到老师有优秀的儿子("肖子")继承家风,又稍感安慰。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,既怕学问失传,又为后继有人而欣慰。
第三,永恒的学术影响。后四句升华主题:虽然一代大师离去("风流尽"),但他的思想将流传千年("物论先")。结尾最动人——作者耳边仿佛还回响着老师的教诲,因此不敢懈怠,要继续践行老师的教导。这种"音容宛在"的描写,比直接说"永远活在我们心中"更有力量。
全诗没有华丽辞藻,就像朋友间倾诉哀思,用房屋梁柱、父子传承这些日常意象,把对师长的敬爱、对学问的尊重表达得深沉动人。最打动人心的,是那份"师恩难忘"的真挚情感。
杨邦弼
建宁浦城人,徙家居吴,字良佐。杨亿四世孙。高宗绍兴十二年进士。为太学博士,调通判信州,寻以大理卿改湖南漕,迁秘书丞、著作佐郎。两迁礼部,官至起居郎、中书舍人。尝从王蘋游,探研理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