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居效贾岛

岩岩百尺屋,山鬼寂四壁。
独抱震馀桐,横此风中石。
梦见一道者,手持青瓦砾。
谓此有至音,世人不能识。
粟尘起嵯峨,沧海寄一滴。
语罢失其处,觉来空叹息。
摄衣起楚歌,断弦如裂帛。
悬藤月露深,蛟龙舞其侧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在深山岩洞中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,充满神秘色彩和孤独感。

开篇用"百尺高的岩石屋子"和"寂静的山鬼"营造出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。隐居者独自抱着被雷击过的桐木(古人认为这种木头能制好琴),面对风吹动的岩石,暗示他在孤独中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。

中间部分描写了一个奇幻的梦境:一位道人拿着青瓦碎片告诉他,这里面藏着世间最美的音乐,只是普通人听不懂。这个意象可能暗喻看似平凡的事物中蕴含着非凡的价值。"粟尘"和"沧海"的对比,凸显了个人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。梦醒后道人消失,只留下深深的遗憾。

最后回到现实,隐居者整理衣衫唱起楚地悲歌,琴弦突然断裂的声响像撕破绸缎。在藤蔓悬挂、露水深重的月夜,仿佛看到蛟龙在身旁舞动,这个超现实的画面可能是内心激荡情绪的外化。

全诗通过现实与梦境的交织,表现了艺术家在孤独中追求至高艺术境界的执着,以及知音难觅的惆怅。那些常人眼中普通的瓦砾、风声,在艺术家心里却可能是最动人的乐章,这种反差正是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。

谢翱

(1249—1295)福建长溪(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),字皋羽,一字皋父,号宋累,又号晞发子。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,文天祥开府延平,率乡兵数百人投之,任咨议参军。及天祥兵败,脱身潜伏民间,避地浙东。尝过严陵,登钓台,祭奠天祥,有《西台恸哭记》传世。后至浦江,与方凤、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。卒,友人方凤、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。有《晞发集》,编有《天地间集》、《浦阳先民传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