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诗人冒雨渡江去吊唁逝者,随后造访雪堂,最后夜归的情景。全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层层递进,展现了生死无常、人生短暂的感慨。
首联写诗人顶着风雨横渡西江,去吊唁逝者,在雪堂前徘徊。风雨的混乱与诗人内心的哀思相互映衬,营造出沉重悲凉的氛围。
颔联描写雪堂周围的荒凉景象:丛生的荆棘隔断了春草的生长,小桥犹在但古碑已经荒芜。这些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、物是人非的沧桑感。
颈联转入议论:逝者生前政绩卓著,名声很大,但随着时间推移,人们才开始真正怀念他,遗憾也随之加深。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,以及对真挚情感的珍视。
尾联写诗人乘船晚归时看到的景象:晚云变幻莫测,瑞庆寺旁的柳树已经成行。这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,也暗含人生无常的哲理——就像变幻的云彩和成长的柳树一样,生命也在不断流转。
整首诗以"吊丧"为线索,将写景、叙事、抒情、议论融为一体,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际遇的描写,表达了对生死、名利、时光等永恒主题的思考,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共鸣。
薛季宣
薛季宣(1134~1173),字士龙,号艮斋,学者称艮斋先生,永嘉(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)人,南宋哲学家,永嘉学派创始人。薛徽言之子。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。17岁时,在岳父处读书,师事袁溉,得其所学,通礼、乐、兵、农,官至大理寺主簿。历仕鄂州武昌县令、大理寺主簿、大理正、知湖州,改常州,未赴而卒。反对空谈义理,注重研究田赋、兵制、地形、水利等世务,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。著有《浪语集》、《书古文训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