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日贺州公馆
清晖挹回洲,密竹何潇洒。
虽有公馆名,颇类村居者。
茆屋三四间,寂寞无车马。
县官坐堂上,猺人立堂下。
风俗自强犷,衣冠真鄙野。
俾之知逆顺,责在任民社。
慎勿示姑息,善政资陶冶。
叠嶂不易登,临风独悲咤。
虽有公馆名,颇类村居者。
茆屋三四间,寂寞无车马。
县官坐堂上,猺人立堂下。
风俗自强犷,衣冠真鄙野。
俾之知逆顺,责在任民社。
慎勿示姑息,善政资陶冶。
叠嶂不易登,临风独悲咤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远县城的官署景象,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,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官员的治理态度。
开头写公馆环境清幽,有竹林环绕,看似雅致,但实际简陋如村舍("茆屋三四间")。这里用反差手法点出:虽然挂着"公馆"的名头,却和普通农家没两样,暗示当地经济落后。
中间八句是核心画面:县官高高在上坐着,当地少数民族(猺人)恭敬地站在堂下。诗人观察到这些少数民族衣着粗陋、举止直率,认为官员的责任就是要教化他们懂得礼仪规矩("俾之知逆顺")。这里"衣冠真鄙野"既写实又带有时代局限性,反映了当时汉族官员对少数民族的偏见。
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:治理这样的地方不能心软("慎勿示姑息"),需要刚柔并济的治理手段("善政资陶冶")。结尾望着重重山峦难攀登,独自在风中叹息,既写实景又暗喻治理边疆的艰难。
全诗亮点在于:
1. 用"公馆名"和"村居实"的对比,暗讽形式主义
2. "县官坐/猺人立"的镜头式描写,生动展现阶级差异
3. 最后将叠嶂高山与治理难题双关,余味悠长
需要注意的是,诗中反映的"教化少数民族"的观点带有古代汉族中心主义色彩,今天我们应当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不同民族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