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用大白话描绘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县官形象,像用刀片刮骨头一样榨取百姓血汗。
前四句直接控诉:这个县官夏天抢麦子、秋天抢粮食,把老百姓逼到绝路。他打人特别狠,棍棒下去就是一道紫一道红的血痕——这里用"匹"字很特别,像量布匹一样丈量伤口的长度,画面感极强。
中间四句用夸张对比:县官家的酒肉多到发臭腐烂,马和狗都吃高级饲料("粱"是精米,"饩"是鲜肉),而老百姓却像麻雀老鼠似的,饿得只剩一点点肠胃。这种朱门酒肉臭的对比,让人拳头都硬了。
最后两句是灵魂拷问:老百姓像小鸟小鼠的肠胃能装多少东西?你这虎狼般的贪欲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?用"雀腹鼠肠"对"虎噬狼贪",小动物对大猛兽的对比,把压迫感拉满了。
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:先拍县官抢粮打人,再拍他家奢侈浪费,最后镜头切到面黄肌瘦的百姓,配上画外音式的愤怒质问。这种贪官形象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现实意义,诗人七百年前骂的,现在读着还觉得解气。
石介
石介(1005-1045)字守道,一字公操。兖州奉符(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)人。北宋初学者,思想家。宋理学先驱。曾创建泰山书院、徂徕书院,以《易》、《春秋》教授诸生,“重义理,不由注疏之说”,开宋明理学之先声。世称徂徕先生。“泰山学派”创始人。关于“理”、“气”、“道统”、“文道”等论对“二程”、朱熹等影响甚大。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、道教、标榜王权,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。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。曾作《怪说》等文,抨击宋初浮华文风。著有《徂徕集》二十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