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流子
残梦绕林塘。诗添瘦、瘦不似东阳。正流水荡红,暗通幽径,嫩篁翻翠,斜映回墙。对握宝筝低度曲,销蜡靓新簧。莺懒昼长,燕闲人倦,乍亲花簟,慵引壶觞。
帘栊深深地,歌尘静、芳草自碧空厢。十二画桥,一堤烟树成行。向杜鹃声里,绿杨庭院,共寻红豆,同结丁香。春已无多,只愁风雨相妨。
帘栊深深地,歌尘静、芳草自碧空厢。十二画桥,一堤烟树成行。向杜鹃声里,绿杨庭院,共寻红豆,同结丁香。春已无多,只愁风雨相妨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春日慵懒而略带忧郁的画面,像用文字织成的一幅水墨画。
上半部分从"残梦"开始,写清晨醒来的恍惚感。诗人感觉自己比东阳(南朝瘦弱的诗人)还要消瘦,暗示心事重重。接着镜头转向窗外:流水带走落花,嫩竹掩映白墙,这些景物都带着春天即将逝去的淡淡哀愁。主人公无心享乐,只是懒洋洋地弹着筝,连酒杯都懒得拿,白天的莺燕也显得倦怠——整个画面都浸泡在一种温柔的倦意里。
下半部分转向更静谧的室内场景。帘幕低垂,歌停尘静,只有芳草兀自生长。远处画桥烟树像被轻雾笼罩,这时突然出现"共寻红豆"的温暖回忆,但马上又回到现实:春天所剩无几,风雨可能随时摧残残存的美好。最后两句把全词的忧愁推向高潮,那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担忧特别打动人心。
全词妙在把"春愁"写得具体可感:不是大喊悲伤,而是通过消瘦的身形、慵懒的动作、将谢的春花这些细节,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。尤其"绿杨庭院"与"杜鹃声"的搭配,既有视觉又有听觉,让人仿佛置身其中。最后用"风雨相妨"收尾,留下余韵,就像春天最后一片花瓣飘落时的叹息。
陈允平
陈允平,字君衡,一字衡仲,号西麓,宋末元初四明鄞县(今浙江宁波市鄞县)人。生卒年俱不确定,前人认为“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(1215-1220)比较合理”,“卒年疑在元贞前后,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”,暂依之。少从杨简学,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。有诗集《西麓诗稿》,存诗86首,《全宋诗》另从《永乐大典》辑3首,从《诗渊》辑50首,共计139首。有词集《日湖渔唱》和《西麓继周集》,各存词86首和123首,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,《全宋词》无另辑者,共计209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