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寺庙的凄凉景象,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繁华易逝的感慨。
开篇用"冷月横斜"和子规鸟的哀鸣营造出阴森氛围,暗示这里曾是皇家寺院("黄幄"指帝王仪仗),如今却只剩萧条。三四句形成巧妙对比:梁上尘埃仿佛还在追逐当年的诵经声,幡旗影子让人误以为是舞女飘动的衣袖——用灰尘和影子这种虚幻之物,反衬昔日的香火鼎盛与歌舞升平。
五六句更显沧桑:风雨中似乎还能听见木屐踏地的声响,野草野花却早已不需要胭脂妆点。这里用"响屧"暗指消失的舞女,用"胭脂"反衬如今的自然荒芜。最后两句是看破红尘的感悟:所谓"色即是空"的佛理都是闲谈,面对废墟,更适合登高怀古而非徒然伤悲。
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,将残破的现状与记忆中的繁华不断切换,最终引导读者超越伤感,达到一种通透的历史感悟。诗人用"尘埃""影子""风声"这些易逝之物,巧妙具象化了"无常"这个佛教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