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的僧人形象,表达了对自由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真谛的思考。
前四句写僧人的生活方式:他像云游四方的仙人一样远离尘世,仿佛能触摸到海上仙山。这里用"支遁"(东晋高僧)和"汤休"(南朝僧人)两位历史人物作比,说明这位僧人交友高雅,与文人雅士谈佛论道,过着清雅自在的生活。
中间两句用生动的对比展现僧人的精神追求:他不愿像普通和尚那样挨家挨户化缘("排朱户"指敲富贵人家的门),而是喜欢与知己对饮("乘杯"),欣赏天边紫云。这里"紫云"象征超脱的境界,说明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在,而非物质依赖。
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思想升华:诗人思考"无生"(佛教指超越生死的境界)的真谛,将答案落在"天台松月"的意象中——月光洒在松林间的景象,象征着清净无染的禅意。这个画面既空灵又真实,把抽象的佛理转化为可感的自然美景,让读者在想象中体会那种超然的境界。
全诗通过游方、饮茶、观云、赏月等生活片段,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利、追求心灵自由的僧人形象。诗人没有直接说教,而是用一系列富有禅意的画面,让读者自己感受那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。特别是最后松月纷飞的景象,既是对"无生"境界的形象诠释,也留下了让人回味的诗意空间。
张元凯
苏州吴县人,字左虞。少习《毛诗》。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,督运漕粮北上,有功不得叙,自免归。悒悒不得志,以酒自放,酒酣谈天下事,慷慨风发。工诗,有《伐檀斋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