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方正学先生祠堂

燕歌一夜满都城,大内罘罳火彻明。
无复看书延侍讲,仍传天语劳先生。
两朝事往君恩在,十族烟销诏草成。
为问精灵何处是,雨花台畔子规声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通过描写明朝忠臣方孝孺的悲壮故事,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崇敬。

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历史场景: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的夜晚,皇宫火光冲天(暗示政权更迭),而方孝孺仍坚持为建文帝讲课("延侍讲"),新皇帝却还要假意尊重这位前朝老臣("劳先生")。这种对比突出了方孝孺在乱世中的坚守。

五六句直接点明悲剧:虽然两朝更替,但方孝孺对建文帝的忠心不变;他因拒绝为朱棣拟诏书而被诛十族。"十族烟销"四字惊心动魄,用极简笔墨写出惨烈结局。

最后两句将视线转向当下:诗人站在雨花台畔,仿佛听见杜鹃啼血(子规声),用这个经典意象暗示方孝孺的忠魂不灭。雨花台与子规声的组合,既点明纪念地点,又赋予其永恒的精神象征。

全诗通过时空跳跃(从历史场景到当下凭吊)、虚实结合(实写历史事件,虚写英灵长存)等手法,把沉重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画面,让读者在悲怆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忠义力量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