忆旧游·伯端丈五十年前侍太夫人课读花下。适有落瓣飘坠,拾置卷中。今检旧帙,睹色转淡黄,理如蝉翼。因赋此调,约社侣同作,余漫成一阕

溯萱庭日暖,课读花间,诗熟亲娱。
一瓣随风堕,作珊瑚赏玩,子似龙驹。
试题五十年事,春梦苦模糊。
夸萼比红梅,根深紫竹,一例清癯。
萧疏。
雪蓬鬓,恨换却斑衣,欢绪今无。
细检琅函里,怪纷红骇绿,烟澹云枯。
赋楼况有高手,心影落红湖。
想烛跋书堂,霜繁月白啼夜乌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词写的是一位老人翻到五十年前夹在书里的花瓣,触景生情回忆往事的细腻情感。

上片用温暖画面开头:阳光照在母亲种满萱草的庭院里,小时候在花树下读书背诗,母亲温柔陪伴。这时一片花瓣飘落,被当作珍宝夹在书里——就像母亲眼中孩子是珍贵的千里马。但转眼五十年过去,这些记忆像春梦一样变得模糊。只记得当时夸花瓣像红梅一样美,花根像紫竹一样清瘦挺拔,这些细节反而格外清晰。

下片转到现实:如今自己已是白发稀疏的老人,再不能像儿时穿彩衣承欢膝下。翻开发黄的书页,当年鲜艳的花瓣已枯黄如烟云。虽然现在有文人朋友能一起写诗唱和,但深夜烛光下独坐书房时,听着霜夜乌鸦啼叫,还是会想起那个有母亲陪伴的温暖午后。

全词巧妙运用"花瓣"这个意象,把五十年的时光折叠在一枚书签里。通过花瓣从鲜艳到枯黄的变化,写出对母亲的思念与时光无情的感慨。最动人处在于没有直接说悲伤,而是用"烛光""霜夜""鸦啼"这些清冷的意象,让读者自己体会老人深夜睹物思人的孤寂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