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池

照影池边多少愁,往来重见此塘秋。
芙蓉苑外新经雨,红叶相随何处流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天重游旧地时的淡淡愁绪,通过池塘、芙蓉、红叶等意象传递出时光流逝的无奈感。

前两句"照影池边多少愁,往来重见此塘秋"像用手机拍池塘倒影,却发现年年相似的秋景里藏着说不清的惆怅。诗人站在池边,水面映出他的身影,也映出他心中积攒的愁思。"重见"二字说明这是故地重游,熟悉的秋色勾起了回忆。

后两句"芙蓉苑外新经雨,红叶相随何处流"镜头转向雨后风景。被雨水洗过的芙蓉花(这里指荷花)在池苑外摇曳,凋落的红叶随水流飘向未知的远方。这里"新经雨"既写实景,也暗示人生经历的风雨;"何处流"既是问红叶去向,也是对自己人生方向的迷茫。

全诗妙在把无形愁绪化作有形景物:池塘是记忆的镜子,秋色是岁月的痕迹,雨打芙蓉是经历的坎坷,漂流红叶是未来的不确定。诗人没有直接哭诉忧愁,而是让一草一木替他说话,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。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——某个熟悉的地方,突然让你想起许多往事,而眼前的落叶流水,又让你对前途产生恍惚。这就是这首诗穿越千年的魅力。

赵嘏

赵嘏(约806年——约853年),字承佑,楚州山阳(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)人,唐代诗人。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(806年)年轻时四处游历,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, 留寓长安多年,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,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。 后回江东, 家于润州(今镇江)。会昌四年进士及第,一年后东归。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, 入仕为渭南尉。 约宣宗大中六、七年(852年、853年)卒于任上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