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渔樵问答

我本渔樵三十载,丘壑优游鬓毛改。东溟巨涨已投竿,南涧松枝更堪采。

忽见渔樵共画图,逶迤列嶂阚澄湖。松边柯烂罢观奕,柳外舟行闻捕鱼。

江陆相逢幽兴发,划然长啸天地阔。清晨砺斧千嶂云,薄暮收纶半潭月。

莫采谷口之青松,明堂赖尔扶持功。莫捕江心之赤鲤,禹门变化来天风。

负薪入市归来晚,莼菜羹香菰米饭。五老峰前松月凉,新妇矶头柳风暖。

忽观此画三叹息,何处林泉可清适。四时伐木归去来,一派沧江楚天碧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樵隐士的闲适生活,同时借画抒怀,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。

开篇诗人说自己做了三十年的渔夫樵夫,在山林间自由生活,头发都白了。曾经在东边的大海里钓鱼,如今更喜欢在南边山涧采松枝。这里用"投竿""采松"两个动作,暗示从动荡(巨浪)到安稳(松枝)的心态转变。

中间部分描写一幅渔樵问答的画:画中有连绵青山、清澈湖水,松树下有下完棋的樵夫,柳树边有正在捕鱼的渔夫。诗人看到画中渔樵相遇的场景,忍不住放声长啸,感受到天地的广阔。接着用早晚的劳作画面(清晨砍柴、傍晚收网)展现渔樵生活的规律美。

随后诗人发出劝诫:别砍山谷口的松树(它们要支撑庙堂),别捕江心的红鲤鱼(它们要跃龙门化龙)。这其实是借物言志——松树和鲤鱼象征有抱负的人,诗人劝世人不要阻碍他人实现理想。

结尾处回到日常生活:卖完柴回家吃莼菜羹和米饭,在五老峰下乘凉,在新妇矶头感受暖风。最后看着画叹息,向往这样四季砍柴、泛舟江上的生活。末句"楚天碧"用开阔的天空,暗示超脱世俗的心境。

全诗通过渔樵生活和一幅画的描写,展现了三种智慧:
1. 简单生活的满足感(莼菜羹、柳风暖)
2. 对自然的敬畏之心(不砍松、不捕鲤)
3. 对精神自由的追求(长啸天地阔)
诗人用炊烟袅袅的日常画面,传递出"平淡处见真趣"的生活哲学,画中的山水就是他心中理想世界的投影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