挽侄(郭光海)长联(234字)
二十年馆谷追随,砚田授受,费多少青灯黄卷,刻志研摩,幸始冠童军,继膺异等,方冀秋闱拔戟共兹鏖战一场,独奈何旦遭重疠,夕陨旅居,医未及求,神未及祷,卦卜未及询,弥留间频呼叔叔,空把胸中遗恨,数语叮咛,天为之乎?
抑人为之乎?
叹斯道其谁知,竟令我伤深犹子,望缺余生,欲寄家书难下笔;
千百里轮船漂泊,穗石浮沉,总悲凉蛋雨蛮烟,孤魂摇落,剩半肩行箧,七尺灵棺,相依粤海归装,备历辛酸万状,更孰堪昔赋远游,今成永诀,候亦已易,境亦已迁,音容亦已杳,同堂上齐哭哥哥,只将身后苦情,几番惨叙,时使然耶?
实命使然耶?
倘此心有不。
抑人为之乎?
叹斯道其谁知,竟令我伤深犹子,望缺余生,欲寄家书难下笔;
千百里轮船漂泊,穗石浮沉,总悲凉蛋雨蛮烟,孤魂摇落,剩半肩行箧,七尺灵棺,相依粤海归装,备历辛酸万状,更孰堪昔赋远游,今成永诀,候亦已易,境亦已迁,音容亦已杳,同堂上齐哭哥哥,只将身后苦情,几番惨叙,时使然耶?
实命使然耶?
倘此心有不。
现代解析
这首长联是作者为悼念早逝的侄子郭光海而作,字里行间充满悲痛与遗憾。我用现代视角为你解析其中的情感脉络:
上联(前半部分)像一部快进的成长电影:
- 开篇回忆二十年师生情("馆谷追随"指侄子跟随自己读书),用"青灯黄卷"描绘苦读场景
- 侄子很争气:少年考取童军(科举初级考试),后续考试表现优异,本有望在秋闱(省级科举)大展身手
- 但命运突变:突然染重病客死他乡,连求医问卜都来不及,临终前还喊着"叔叔"交代遗言
- 作者发出灵魂拷问:这是天意还是人为?最后痛心得连家书都写不下去
下联(后半部分)是漂泊者的安魂曲:
- 描写侄子生前乘船漂泊广东("穗石"指广州,"蛋雨蛮烟"指岭南风土)的艰辛
- 如今只剩行李箱和棺材相伴归乡,旅途充满辛酸
- 最虐心的是今昔对比:上次送别是远游,这次竟是永别
- 三个"已"字强调物是人非:季节变了、环境变了、音容笑貌永远消失
- 家人聚在一起哭喊"哥哥",讲述他身后的苦难,再次追问命运不公
全篇最打动人的是三层痛苦交织:
1. 师长之痛:亲手培养的得意门生夭折
2. 家长之痛: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家族悲剧
3. 游子之痛:客死异乡带来的额外凄凉
作者用长联这种特殊文体,像叠积木般层层堆砌细节("医未及求,神未及祷,卦卜未及询"),让读者感受到窒息般的悲痛。最后留白的"倘此心有不..."更像一声戛然而止的呜咽,比完整说完更令人心碎。这种将私人哀伤上升为生命叩问的写法,正是古典悼亡文学的魅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