瑶华
香销酒力,灯剪秋心,把瑶华重读。
佳人清怨,金雁语、纤手七条寒玉。
蘼芜采采,想日暮、空山芳躅。
记梦痕如水愁多,烟外岫蛾凝绿。
中年我已销魂,正窈窕无言。
罗袖吹竹。
凌波步小,仙佩响、谁在红阑千曲。
洞箫按罢,算只有、双鬟能续。
正月明瘦影横斜,今夜翠禽啼足。
佳人清怨,金雁语、纤手七条寒玉。
蘼芜采采,想日暮、空山芳躅。
记梦痕如水愁多,烟外岫蛾凝绿。
中年我已销魂,正窈窕无言。
罗袖吹竹。
凌波步小,仙佩响、谁在红阑千曲。
洞箫按罢,算只有、双鬟能续。
正月明瘦影横斜,今夜翠禽啼足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中年人在秋夜独处时,借酒读诗、回忆往事的感伤画面。
上片(前八句)写眼前场景: 1. 开篇用"香销""灯剪"营造出深夜寂寥的氛围,主人公借着酒意重读旧诗("瑶华")。 2. "佳人清怨"四句转入回忆,想起曾经有位女子弹奏古琴("七条寒玉"指琴弦),琴声如雁鸣般哀怨。 3. "蘼芜采采"用香草比喻女子品行高洁,但如今只能在黄昏空山中想象她的踪迹。 4. 最后以"梦痕如水"作结,将愁绪比作氤氲的山水烟岚。
下片(后八句)抒发现实感慨: 1. 直白道出"中年销魂"的怅惘,回忆当年那位娴静的女子("窈窕无言")吹奏竹笛的样子。 2. "凌波"三句用仙女比喻女子轻盈的体态,仿佛听见她玉佩叮当,在朱红栏杆处徘徊。 3. 现实却是曲终人散,只剩侍女("双鬟")能续奏未完的乐章。 4. 结尾最妙:将月光下的身影比作梅花(林逋"疏影横斜"的化用),用翠鸟啼鸣暗示彻夜未眠,余韵悠长。
全词特色: - 时空交错:现实(灯下读诗)与回忆(佳人奏乐)自然切换 - 通感运用:琴声像雁鸣,愁绪如山水,身影似梅枝 - 含蓄抒情:不直说思念,而用"翠禽啼足"暗示辗转难眠 - 典型意象:蘼芜香草、金雁琴声、凌波微步都是传统诗词中象征美好但易逝的事物
这首词把中年人睹物思人的惆怅,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和精巧的比喻娓娓道来,展现了宋代文人词含蓄深婉的美学特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