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马篇

骥子局且鸣,铁阵与云平。汉家嫖姚将,驰突匈奴庭。

少年斗猛气,怒发为君征。雄戟摩白日,长剑断流星。

早出飞狐塞,晚泊楼烦城。虏骑四山合,胡尘千里惊。

嘶笳振地响,吹角沸天声。左碎呼韩阵,右破休屠兵。

横行绝漠表,饮马瀚海清。陇树枯无色,沙草不常青。

勒石燕然道,凯归长安亭。县官知我健,四海谁不倾。

但使强胡灭,何须甲第成。当今丈夫志,独为上古英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勇少年将军征战沙场、保家卫国的豪迈故事,充满热血与英雄气概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:

1. 英雄形象的塑造 开篇用战马嘶鸣、铁甲如云的画面烘托战场氛围,主角是一位像汉代霍去病(嫖姚将)般的年轻将领。"怒发为君征"的细节生动展现他血气方刚的斗志,而"长剑断流星"的夸张比喻让人直观感受到他武艺超群。诗人通过"早出飞狐塞,晚泊楼烦城"的行军速度,侧面表现其雷厉风行的作风。

2. 战争场面的视听震撼 诗中用多重感官描写战场:视觉上有胡骑合围的压迫感,听觉上有号角震天、笳声动地的喧嚣。"左碎""右破"的对称句式,如同镜头切换般展现将军所向披靡的战斗画面。最震撼的是"饮马瀚海清"的意象——将军打到连沙漠深处的湖泊都因洗刷战马而变得清澈,极言征战之远、胜利之彻底。

3. 超越功名的精神境界 结尾升华主题:将军不贪图豪宅赏赐("何须甲第成"),只愿消灭强敌。最打动人心的两句是"陇树枯无色,沙草不常青"——连草木都为战争凋零,暗示英雄征战背后的牺牲,但"勒石燕然"的典故(东汉窦宪破匈奴后刻石记功)又赋予这种牺牲以崇高意义,传递出保家卫国的永恒价值。

全诗如一部热血战争短片,既有"十步杀一人"的凌厉画面,又有"为国戍轮台"的深沉情怀,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"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"的民族气魄。

孔稚圭

孔稚圭(447~501),南朝齐骈文家。一作孔圭,字德璋,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刘宋时,曾任尚书殿中郎。齐武帝永明年间,任御史中丞。齐明帝建武初年,上书建议北征。东昏侯永元元年(499),迁太子詹事。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。孔稚圭文享盛名,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“对掌辞笔”。豫章王萧嶷死后,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写作碑文,可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。史称他“不乐世务,居宅盛营山水”。“门庭之内,草莱不剪”。但他对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,其弹章劾表,著称一时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