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诗词用简单直白的语言,描绘了一个穷苦僧人(或修行者)的生活状态和内心顿悟。
前四句写实: 1. "骨相寒"是说这人瘦得骨头都凸出来,显得很寒酸。 2. "毳寒衲"指他穿着破旧的毛料僧衣("毳"是粗糙的毛织物,"衲"是僧衣)。 3. "不朝阳"表面说衣服破得遮不住阳光,暗指不追随光明就难以开悟。 4. "难提掇"既说破衣服难整理,也暗示不修行就难有长进。
后两句突然转折: 当这个人处在最困苦的时候("正与麽时"),突然像"大地火发"般获得顿悟。这里的"火"不是灾难,而是指内心突然迸发的智慧之光,就像大地突然燃起觉悟的火焰。
全诗魅力在于: 1. 用破衣服作比喻,把修行困境写得生动具体 2. 转折突然有力,展现顿悟的爆发性 3. 说明真理往往在最困苦时显现,有"绝处逢生"的哲理 4. 短短几句就完成从困苦到觉悟的完整过程,像个小型哲理剧
就像现代人常说的"黎明前的黑暗",这首诗告诉我们:当你觉得最艰难时,可能正是突破的前兆。
释智朋
释智朋,四明(今浙江宁波)人,俗姓黄。居衡州华药寺,建康清凉寺。高宗绍兴七年(一一三七)住婺州天宁寺(《罗湖野录》卷四),后退居明州瑞岩。为青原下十三世,宝峰照禅师法嗣。事见《五灯会元》卷一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