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天乐六首 其四
来时尽说长安乐,出门西向而笑。
半入云霄,半飘尘海,半在秋原残照。
欹斜乌帽。
对冷月啼蛄,影形相吊。
此味辛酸,古人先我已尝到。
风云何限屠钓,叹行年廿八,已非英妙。
数折桑乾,一条虹彩,车骑喧喧争闹。
不如归好。
共乌鹊南飞,听他低叫。
饱吃黄粱,拥衾眠一觉。
半入云霄,半飘尘海,半在秋原残照。
欹斜乌帽。
对冷月啼蛄,影形相吊。
此味辛酸,古人先我已尝到。
风云何限屠钓,叹行年廿八,已非英妙。
数折桑乾,一条虹彩,车骑喧喧争闹。
不如归好。
共乌鹊南飞,听他低叫。
饱吃黄粱,拥衾眠一觉。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初入社会后的迷茫和幻灭感,用非常生动的画面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。
上片开头就很有意思:大家都说长安(代表繁华都市)多么好,但主人公出门却苦笑——因为他发现现实分成了三部分:一半是遥不可及的理想(云霄),一半是世俗的挣扎(尘海),还有一半是落寞的现状(秋原残照)。他歪戴着帽子,在冷月下听虫鸣,形单影只,终于明白古人说的"辛酸"是什么滋味。
下片更具体:二十八岁已经不算年轻了,看着别人在桑乾河畔、彩虹般的路上争名逐利,他突然觉得不如回家。想学曹操诗里的乌鹊南飞,听着鸟叫,吃顿饱饭蒙头大睡——这种质朴的生活反而更真实。最后"黄粱"的典故特别妙,既指实实在在的米饭,又暗指"黄粱美梦"的破灭。
全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"成长必经的阵痛":每个年轻人都曾满怀憧憬,然后在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时,才发现最简单的温暖最珍贵。作者把这种感悟用"三分法"(云霄/尘海/秋阳)、声音(虫鸣鸟叫车马喧)、味道(辛酸/黄粱)写得特别鲜活,就像在看一部年轻人闯社会的微电影。
蒋士铨
蒋士铨(1725—1784)清代戏曲家,文学家。字心馀、苕生,号藏园,又号清容居士,晚号定甫。铅山(今属江西)人。乾隆二十二年进士,官翰林院编修。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、崇文、安定三书院讲席。精通戏曲,工诗古文,与袁枚、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。士铨所著《忠雅堂诗集》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,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,其戏曲创作存《红雪楼九种曲》等四十九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