颂六十二首 其五十七
五体悔前朝,三屈忏中夕。
鸣椎诫旭旦,哀我苦劳役。
引目寓金言,悲伤尘垢积。
咄哉形非我,嗟往恒沉溺。
踟蹰歧路嵎,挥手谢中折。
洗涤归诚忏,皎洁凌云释。
萧索业苦离,升陟随缘益。
虽未齐高踪,且免幽途历(见同书卷一百三《洗忏部》。)。
鸣椎诫旭旦,哀我苦劳役。
引目寓金言,悲伤尘垢积。
咄哉形非我,嗟往恒沉溺。
踟蹰歧路嵎,挥手谢中折。
洗涤归诚忏,皎洁凌云释。
萧索业苦离,升陟随缘益。
虽未齐高踪,且免幽途历(见同书卷一百三《洗忏部》。)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修行者回顾过去、忏悔改过的心路历程,用现代话可以这样理解:
1. 悔恨过去 开头说"五体悔前朝",就像一个人趴在地上痛悔从前犯的错。"三屈忏中夕"指整夜都在反复忏悔,像不断弯腰认错一样。这种身体力行的悔过方式,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。
2. 觉醒时刻 "鸣椎诫旭旦"像是清晨寺庙的钟声突然敲醒了他,意识到自己一直像奴隶般被欲望驱使("苦劳役")。看着佛经("金言")却因心灵蒙尘而悲伤,突然醒悟:这个沉迷欲望的肉体根本不是真正的自我。
3. 人生抉择 站在人生岔路口("歧路嵎"),他挥手告别半途而废的过去。用"洗涤"形容忏悔就像给心灵洗澡,洗干净的灵魂变得像云一样轻盈透亮,暗示精神得到解脱。
4. 修行收获 虽然还没达到高僧境界("齐高踪"),但通过诚心改过,至少摆脱了阴暗的歧途("幽途历")。最后两句像在说:放下过去的负担后,人生反而随着机缘慢慢提升。
全诗亮点 用"尘垢积"比喻心灵污浊,"凌云释"形容解脱后的轻盈,这些比喻都很接地气。全诗像一部快进的电影:从痛苦忏悔→猛然醒悟→做出选择→获得新生,每个现代人面对错误时其实都会经历类似过程,只是古人用修行的方式表达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