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艳、充满生命力的蓼屿秋景图。
前两句"盈枝红欲滴,照水色更好"用极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蓼花的绚烂之美。蓼花红得仿佛要从枝头滴落下来,倒映在水中更显艳丽。这里用"欲滴"二字把静态的花朵写得活灵活现,让读者仿佛看到花瓣上挂着露珠,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样子。
后两句"朝暮几回新,何用催秋老"则转入对时光的思考。诗人说蓼花每天早晚都焕发新姿,既然如此美丽常新,又何必着急催促秋天老去呢?这里透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,以及想要留住美好时光的心情。
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:
1. 用极简的20个字就完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景画
2. 通过"红欲滴"这样生动的比喻让画面跃然纸上
3. 在写景中自然融入对时光的感悟,情景交融
4. 最后一句的反问既新颖又富有哲理,让人回味
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感情,而是通过描写蓼花的鲜艳和常新,含蓄地表达了对生命之美的赞叹和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惆怅。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,正是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所在。
鲜于侁
(1019—1087)宋阆州人,字子骏。仁宗景祐五年进士。为江陵右司理参军。神宗熙宁初,除利州路转运判官,升副使兼提举常平。时行新法,拒不散青苗钱,且捕械贪吏,不私姻戚。苏轼称其“上不害法,中不废亲,下不伤民”。徙京东西路转运使,所荐刘挚、李常等,多旧党知名者。元丰中知扬州,坐事罢。哲宗立,起为京东路转运使。后除集贤殿修撰,知陈州卒。精于经术,尤长于《楚辞》。有《诗传》、《易断》等。全宋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