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三 第三章明心相实相

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,非作非缘非色名。
虽复恬然非有相,若凡若圣己之灵。
此灵无形而常应,虽复常应实无形。
心性无来亦无去,缘虑流转实无停。
正觉此之⑴真常觉,方便鹿苑制尊经。
为度妄想诸邪见,令知寂灭得安宁。
广说菩提与诸行,而此二法即音声。
了达音声处非处,三毒烦恼不亏盈。
又达五阴皆空寂,正慧无生制六情。
于兹六情随念灭,即是真了涅盘城。
行路难,路难无往复无还。
贪嗔不在于内外,亦复的不在中间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探讨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:我们的"心"到底是什么?

诗中首先指出"心"的奇妙特性——它既不是被创造的,也不是依附外物的,甚至无法用语言定义("非作非缘非色名")。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,虽然本身没有固定形象("恬然非有相"),却能映照万物,无论是凡人还是圣者都依靠这个"灵性"来认知世界("若凡若圣己之灵")。

接着用生动的比喻解释:这个"心"就像无形的回声,虽然能回应万物("常应"),但本身没有实体("无形")。它不会真正到来或离去,那些看似流动的思绪("缘虑流转")其实就像水面的波纹,本质上仍是水。

后半部分转向修行实践,说佛陀在鹿野苑讲经("方便鹿苑制尊经"),就是为了帮助人们看破幻觉("妄想诸邪见")。真正的智慧在于明白:连"菩提""修行"这些概念都只是声音符号("即音声")。看透这点,就能发现欲望烦恼("三毒")其实不增不减,身体感受("五阴")本质是空,从而掌控六根("制六情")。

最后的"行路难"点明修行之艰:真正的难关不在对抗外在的贪嗔,而是要明白这些情绪根本无处落脚——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也不在中间。就像试图抓住彩虹,最终会发现根本找不到可以抓住的实体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