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江南泛舟的绝美画面,充满诗情画意。
前两句"白玉花开碧玉弯,戴逵溪上谢公山"用比喻手法写景:梅花像白玉般盛开在碧绿的溪湾,船行至戴逵隐居的溪流和谢灵运游历过的山间。这里用"白玉"形容雪中梅花的纯净,"碧玉"则展现溪水的清澈,两个比喻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。
后两句"若教当日逢斯影,肯道扁舟尽兴还"是诗人的想象:要是当年那些隐士文人看到这样的美景,恐怕会流连忘返。这里用戴逵(东晋隐士)和谢公(谢灵运,山水诗鼻祖)两位历史人物作衬托,既点明了地点的人文底蕴,又通过假设他们"不肯还"来反衬眼前景色的迷人。
全诗妙在: 1. 用"白玉""碧玉"这样通俗的比喻,让雪梅、溪水的形象跃然纸上 2. 通过历史名人"不肯还"的假设,不直接夸景色多美,却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魅力 3. "扁舟尽兴"四字生动表现了文人雅士纵情山水的情趣
诗人没有直白地说"这里真美",而是用如画的美景和巧妙的假设,让读者自己体会冬日泛舟的诗意与快乐。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。
王铚
王铚,生卒年月不详。字性之,自号汝阴老民,世称雪溪先生。高宗建炎四年(1130),纂集太宗以来兵制。绍兴四年(1134)书成,赐名《枢庭备检》。后罢为右承事郎,主管台州崇道观,续上《七朝国史》等。九年,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。晚年,遭受秦桧的摒斥,避地剡溪山中,日以觞咏自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