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
客行有苦乐,但问客何行。
扳龙不待翼,附骥绝尘冥。
梁圭分楚牧,羽鹢指全荆。
云舻掩江汜,千里被连旌。
戾戾旦风遒,嘈嘈晨鼓鸣。
收缆辞帝郊,扬棹发皇京。
狐兔怀窟志,犬马恋主情。
抚襟同太息,相顾俱涕零。
奉役途未启,思归思已盈⑴。
扳龙不待翼,附骥绝尘冥。
梁圭分楚牧,羽鹢指全荆。
云舻掩江汜,千里被连旌。
戾戾旦风遒,嘈嘈晨鼓鸣。
收缆辞帝郊,扬棹发皇京。
狐兔怀窟志,犬马恋主情。
抚襟同太息,相顾俱涕零。
奉役途未启,思归思已盈⑴。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离开京城、踏上旅途时的复杂心情,用旅途中的场景比喻人生际遇,情感真挚动人。
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:
1. 旅途的开端(前八句) 诗人用"扳龙""附骥"(攀附龙鳞、追随骏马)的比喻,说明自己这次出行是追随权贵人物。后几句描写浩荡的出行场面:旌旗连绵千里,晨风呼啸,鼓声嘈杂,船队遮蔽江面。这些壮观的场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。
2. 离别的伤感(中间四句) 就像狐狸兔子眷恋巢穴,狗马思念主人一样,诗人对京城充满眷恋。与送行的人相对叹息、泪流不止的画面,生动表现了离别时"人在官场,身不由己"的无奈。
3. 矛盾的心情(最后两句) 最精彩的是结尾:旅途才刚刚开始,思乡之情却已满溢。这种"人未动身,心已思归"的矛盾心理,深刻揭示了古代官员奉命远行时普遍存在的纠结——既想建功立业,又难舍故土亲情。
全诗的魅力在于: - 用旅途比喻人生,动物比喻人情,通俗易懂 - 宏大场面与细腻情感形成强烈对比 - 结尾的矛盾心理特别能引发共鸣 - 语言既有气势(如"千里被连旌"),又饱含深情(如"相顾俱涕零")
这种"身不由己"的感慨,不仅古代官员会有,现代人面对工作调动、异地任职时,可能也会产生类似的矛盾心情。
鲍照
鲍照(约415年~466年)南朝宋文学家,与颜延之、谢灵运合称“元嘉三大家”。字明远,汉族,祖籍东海(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,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,久居建康(今南京)。家世贫贱,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,任前军参军。刘子顼作乱,照为乱兵所杀。他长于乐府诗,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。有《鲍参军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