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新凉 1935年夏,客德国亚兴,答石声汉寄词
忆京华清绝。尽年年、看尽花时,红酣碧洁。看到马樱无限好,十里长街开彻。
便归去、幽情自别。绿叠重门帘影暗,更廊长院静灯如月。
簪鬓底,有香雪。
而今倦向天涯说。对人家、河山美满,阵容胜铁。待展翻江腾海手,万木噤声候发。
但听得、莱茵呜咽。极目神州天渺渺,望云霄有泪空抛泻。
何以处,丹心烈。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词写于1935年夏天,作者在德国亚兴时,回赠友人石声汉的一首作品。全词通过今昔对比,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和报国壮志。
上阕回忆在北京的美好时光: 开头用"清绝"形容北京,说每年都能看遍花开,红艳碧绿十分美丽。特别提到马樱花盛开时,十里长街都是花的景象。即使回到住处,那份幽静的情致也很特别——绿树掩映的院落,长廊静悄悄,灯光如月色般温柔。最后用"簪鬓底,有香雪"这个细节,暗示当时生活闲适美好。
下阕转到当下在德国的感受: 现在漂泊在外已懒得诉说愁绪,看到德国山河壮美、国力强盛("阵容胜铁"),更激起报国之心。想施展翻江倒海的才能("待展翻江腾海手"),像等待春雷唤醒的树木般蓄势待发。但耳中只听到莱茵河的呜咽,远望祖国天遥地远,只能空抛眼泪。最后发出痛切之问:这一腔赤诚热血,该何处安放?
全词最动人的是三层对比: 1. 北京花事的热闹 vs 德国莱茵河的呜咽 2. 往昔闲适的生活 vs 当下报国无门的苦闷 3. 德国"河山美满"的强盛 vs 对祖国"天渺渺"的牵挂
这种强烈反差中,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沉的爱与焦虑跃然纸上。最后"丹心烈"三字,既是无奈之叹,也藏着不灭的赤子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