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好友成献甫赴任西台御史的场景,充满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。
首联"江上秋风吹绣衣,客槎西上渺天涯"用秋风和远行的船只营造出离别氛围。"绣衣"暗指友人即将担任的御史官职,"渺天涯"则突出此行路途遥远。
颔联"得为李御平生愿,一识荆州是别时"运用了两个典故。"李御"指李白,表达对友人才能的赞美;"识荆州"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,暗示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才华横溢,可惜刚相识就要分别。
颈联"柏署行分秦地月,棠阴好在召南诗"继续用典。"柏署"指御史台,预祝友人官运亨通;"棠阴"用召公在棠树下理政的典故,期盼友人能像古代贤臣一样造福百姓。
尾联"日边消息长安近,儜听朝趋上玉墀"以乐观展望作结。"日边"指皇帝身边,期待友人早日传来好消息;"玉墀"是皇宫台阶,想象友人将来能入朝为官。
全诗通过秋风、客船等意象烘托离情,又巧妙运用历史典故赞美友人才能,最后以美好祝愿收尾。诗中既有依依惜别之情,又饱含对友人仕途的期许,情感真挚而层次丰富。
王珪
王珪(1019年—1085年6月12日),字禹玉,北宋名相、著名文学家。祖籍成都华阳,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县)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珪进士及第,高中榜眼。初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。历官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等。哲宗即位,封岐国公。旋卒于位,年六十七,赠太师,谥文恭。王珪历仕三朝,典内外制十八年,朝廷大典册,多出其手。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,少所建明,时称“三旨相公”。原有文集百卷,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辑有《华阳集》四十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