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合

盛夏众芳息,景物殊寂寥。
庭前有百合,颖然学春娇。
数枝己耸茂,百朵尤富饶。
拥蔽因巨叶,纷数假长条。
吐秀偏得地,争妍欲干霄。
素粉间璎珞,轻黄染琼瑶。
静若宝幢植,动如鸣佩摇。
尽向杲日丽,不畏炎风飘。
太守雅好事,得之诧朋僚。
绮思入新句,彩图上轻绡。
众目遂赏玩,英华不虚凋。
此物既异常,论议有以招。
人情爱恶间,轻重何以辽。
或谓花之祥,或讥草木妖。
嗟予岂博物,智虑随日消。
欲穷造化理,茫昧增无聊。
疑此亦偶然,发之自根苗。
莫议妖与祥,为公续长谣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诗描绘了一株在盛夏时节盛开的百合花,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思考,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情百态。

第一部分:百合的惊艳之美 诗的开头用对比手法:盛夏时节百花凋零,世界一片寂静,唯独庭前的百合却像春天一样娇艳绽放。诗人用"耸茂""百朵"写它的茂盛,用"巨叶""长条"写它的姿态,突出百合的生命力。最精彩的是对花朵的描写:白色的花瓣点缀着璎珞般的纹路,淡黄花蕊像美玉般透亮。静立时如庄严的佛幢,微动时似玉佩叮当。烈日炎炎下它依然挺拔,不惧热风吹拂——这些比喻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这株傲然独立的百合。

第二部分:众人的不同反应 太守(地方官)发现这株奇花后,把它画成图、写成诗,引来众人围观。但人们对百合的态度截然不同:有人觉得是吉祥的征兆,有人却骂它是"草木妖"。这里揭示了人性真相:同样的事物,不同立场的人会给出完全相反的评价。

第三部分:诗人的哲学思考 面对争议,诗人坦言自己并非博物学家,越想探究自然规律越感到迷茫。最终他提出豁达的见解:百合开花或许只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,何必非要争论它是吉是凶?不如放下成见,单纯欣赏它的美。最后一句"为公续长谣"(为您继续歌唱)表明诗人选择用诗歌记录这份美好,而非陷入无谓的争论。

全诗精髓 1. 发现平凡中的非凡:在单调的盛夏发现百合的惊艳,提醒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 2. 批判跟风与偏见:众人对百合的极端评价,讽刺了人云亦云的社会现象 3. 倡导开放心态:诗人反对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,主张用包容心欣赏自然造化

这首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:先给我们看百合的特写镜头,再拍围观群众的不同表情,最后镜头拉远,引导观众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。直到今天,诗中"不贴标签,尊重自然"的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品味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