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蒋恭亮之东台

白日欲落风在林,前啸狐狸后悲禽。
问子行役向何所,大江自北黄河南。
江水东入海,河流日澎湃。
河伯何不仁,屡作人民害。
君不见今年六月黄河决,生灵百万皆鱼鳖。
况复干戈海内多,江淮浩浩常流血。
我已轻出子复尔,掺执子袪不可说。
吁嗟岁阑风雪寒,长途愁子衣裳单。
樽前强起互相酌,为子高歌《行路难》。
歌成予亦从此去,回首江南渺烟树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的凄凉画面,充满了对现实的控诉和对友人的担忧。

开头四句用落日、风声、狐狸嚎叫、禽鸟悲鸣营造出萧瑟氛围,暗示友人将踏上艰险旅程。"大江自北黄河南"点明友人要穿越动荡的黄河流域。

中间八句直指社会黑暗:用"河伯何不仁"暗喻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,黄河决堤让百万生灵沦为鱼鳖,战乱导致江淮流域血流成河。这里把天灾人祸并列,暗示人祸比天灾更可怕。

后八句转为对友人的深情叮嘱:诗人拉着友人衣袖依依不舍,担心寒冬赶路的单薄衣裳。酒宴上强颜欢笑唱起《行路难》,这既是送别曲,也是乱世生存的写照。最后"回首江南渺烟树"的迷茫景象,暗示前路未卜的忧虑。

全诗最打动人心的,是把个人离愁放在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写。既有"百万皆鱼鳖"的宏大悲悯,又有"愁子衣裳单"的细腻关怀,让读者既看到时代的苦难,又感受到友情的温暖。诗中"河伯"的比喻、"行路难"的用典都很自然,即使不懂典故也能感受到沉重与不舍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