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洞岩
跨马绝风烟,夜与云俱宿。
弹琴向窗间,微月挂森木。
晓行岩上路,一溪缘净绿。
路穷入其中,溪流贯山腹。
岩开类天设,石乱疑鬼伏。
水从何自来,乃尔莹心目。
岩前野僧居,种桃满空谷。
惜已过芳时,不见花芬馥。
平生青霞志,耻受红尘辱。
老我茅三间,兹山疑可卜。
弹琴向窗间,微月挂森木。
晓行岩上路,一溪缘净绿。
路穷入其中,溪流贯山腹。
岩开类天设,石乱疑鬼伏。
水从何自来,乃尔莹心目。
岩前野僧居,种桃满空谷。
惜已过芳时,不见花芬馥。
平生青霞志,耻受红尘辱。
老我茅三间,兹山疑可卜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山探幽的旅程,充满自然野趣和隐逸情怀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:
1. 夜行探秘的生动画面
诗人骑马穿越云雾,夜晚与云同宿,在月光下弹琴——开篇就营造出仙气飘飘的氛围。天亮后沿着溪流行走,溪水像绿丝带一样干净。走到尽头发现溪流竟从山腹中穿过,岩石天然形成的洞窟像鬼斧神工,清澈的水流让人眼前一亮。这些描写就像一组电影镜头,带着读者身临其境。
2. 世外桃源的惊喜与遗憾
在岩洞前遇到隐居的僧人,发现整个山谷种满桃树。可惜错过了花期,没看到桃花盛开的壮观景象。这个细节特别真实,既展现了理想中的隐士生活,又透露出"来得不是时候"的小遗憾,让仙境般的画面有了人间烟火气。
3. 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
最后六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:他一生向往青霞缭绕的仙境,不屑混迹喧嚣尘世。看着僧人的茅屋,觉得这座山正是自己理想的归隐之地。这里的"茅三间"不是简陋,而是代表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,与开头骑马的潇洒形象形成有趣呼应。
全诗妙在既有"探险纪录片"般的真实细节(如溪流贯山腹的奇特景观),又饱含文人雅士的超脱情怀。最打动人的是那种"偶然发现桃花源"的惊喜感,以及"虽错过花期仍被治愈"的豁达,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对心灵的洗涤力量。
徐文卿
信州玉山人,字斯远,号樟丘。徐人杰子。师事朱熹。宁宗嘉定四年进士。工诗,与赵蕃、韩淲齐名。有《萧秋诗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