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干旱时期百姓向神明祈雨的生动场景,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。
开篇"丹邱壤千里"直接勾勒出赤地千里的旱情画面,土地干裂、庄稼枯萎的惨状跃然纸上。诗人用"水旱固所司"点明掌管风雨的神明职责,暗含问责之意——既然你管这事,怎能坐视不理?
中间四句笔锋转向百姓疾苦。"吾民实可矜"(我们百姓实在可怜)像一声叹息,接着用"有守孰不祈"(但凡有办法谁愿意求神)道出底层人民的无奈。最打动人的是"应汝捷影响"(盼你立刻显灵)这句急切的呼唤,百姓要的不是空头承诺,而是马上能解旱的及时雨。
后四句场面更宏大:当风调雨顺终于来临("乐岁免阻饥"),万千百姓朝着皇宫方向跪拜欢呼("万民齐叫阍")。最妙的是结尾"天子远亦知"——连远在京城皇帝都听到了百姓的欢呼声。这里既表现祈雨成功的喜悦,又暗含"上天有好生之德"的深意。
全诗像部微型纪录片:从灾情到祈祷,从绝望到欢庆,最后升华到"天人感应"的主题。没有华丽辞藻,但字字都能让人看见龟裂的土地、听见百姓的呐喊,感受到久旱逢甘霖的狂喜。这种直击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,正是其魅力所在。
唐仲友
(1136—1188)宋婺州金华人,字与政,号说斋。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,为西安主簿。三十年复中博学宏词科。历建康府学教授、秘书省正字。上万言书论时政,孝宗纳之,召除著作佐郎,出知信州、台州。治政理财颇有建树,为学多与朱熹相左。后为朱熹劾罢。归而益肆力于学,著述颇丰。有《六经解》、《诸史精义》、《帝王经世图谱》、《九经发题》、《陆宣公奏议解》、《天文详辨》、《地理详辨》、《愚书》、《说斋文集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