赋贫民田诗
假遇非将迎,靖共延殊庆。
中岁历三台,旬月典邦政。
曾是共治情,敢忘恤贫病。
将无富教礼,孰有知方性。
敦本抑工商,均业省兼并。
察壤见泉脉,觇星视农正。
黍稷缘高殖,穱稌即卑盛。
旧埒新塍分,青苗白水映。
遥树匝清阴,连山周远净。
即此风云佳,孤觞聊可命。
既微三载道,庶藉两歧咏。
俾尔仓廪实,余从谷口郑(○本集三。《诗纪》五十九。)。
中岁历三台,旬月典邦政。
曾是共治情,敢忘恤贫病。
将无富教礼,孰有知方性。
敦本抑工商,均业省兼并。
察壤见泉脉,觇星视农正。
黍稷缘高殖,穱稌即卑盛。
旧埒新塍分,青苗白水映。
遥树匝清阴,连山周远净。
即此风云佳,孤觞聊可命。
既微三载道,庶藉两歧咏。
俾尔仓廪实,余从谷口郑(○本集三。《诗纪》五十九。)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心系百姓、致力于改善民生的情怀。全诗没有华丽辞藻,而是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务实的工作场景。
开篇表明这不是偶然作秀,而是长期关注民生问题。诗人回顾自己中年时担任要职的经历,始终不忘体恤贫苦百姓。他认为只给钱粮不能根本解决问题,必须通过教育改变观念,因此主张"重农抑商"的政策——抑制商业过度发展,平均土地分配,防止富人兼并农田。
中间部分生动记录了实地考察的场景:查看土壤水质、观测星象农时,根据不同地形种植作物(高坡种黍稷,低地种水稻),新老田埂交错,庄稼与波光相映。远处青山绿树环绕,构成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。
最后诗人谦虚表示,虽然自己达不到古人"三年有成"的政绩标准,但希望能像歌颂丰收的"两歧麦穗"典故那样,让百姓粮仓充实。结尾用"谷口郑"典故,暗示自己愿效法古代隐士郑子真,不慕虚名只求惠民。
全诗亮点在于:把枯燥的政务写得充满生活气息,在田埂沟渠间展现治国智慧,通过种粮细节传递"授人以渔"的施政理念。诗人将民生工程与自然美景相融合,使利民政策也拥有了诗意美感。
谢朓
谢朓(464~499年),字玄晖。汉族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县)人。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,出身世家大族。谢朓与谢灵运同族,世称“小谢”。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、文学,为“竟陵八友”之一。后官宣城太守,终尚书吏部郎,又称谢宣城、谢吏部。东昏侯永元初,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,下狱死。曾与沈约等共创“永明体”。今存诗二百余首,多描写自然景物,间亦直抒怀抱,诗风清新秀丽,圆美流转,善于发端,时有佳句;又平仄协调,对偶工整,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