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这首词描绘了一场优雅而略带忧郁的夜宴场景,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情感与环境的交融。
上片从视觉入手: "纤罗轻似葛"写女子轻薄的罗衣像葛布般透亮,"遥山横似抹"用山水画技法形容远山如淡墨横扫。这两句用比喻营造出朦胧美感,随后笔锋转向宴席——酒杯前的银河(可能是比喻酒水或真实夜景)显得格外辽阔,而"何人花底活"这个突然的设问,暗示着热闹场合中某人孤独的身影。
下片聚焦人物细节: "云鬟愁亸"写女子因愁绪低垂的发髻,"玉钗休拔"的"休"字透出慵懒情绪。最生动的是"更纤手、檀槽拨",女子用纤细手指拨动琵琶(檀槽指乐器),这个动态描写让画面活了起来。结尾"月斜听到歌声滑"点明时间流逝,用"滑"形容歌声的流畅婉转,而"六幺花十八"(唐代著名曲调名)既交代演奏曲目,又以乐声作结,余韵悠长。
全词妙在: 1. 通感运用:视觉(远山、银河)、触觉(轻罗)、听觉(歌声)交织 2. 矛盾美:热闹宴席中藏着愁绪,华美服饰下掩着慵懒 3. 留白艺术:不直说愁从何来,让读者从"愁亸""休拔"等细节自己体会
就像用镜头语言记录的古风MV:先拍轻纱远景,再推近到宴席特写,最后定格在女子拨弦的纤纤玉指,背景音乐渐渐淡出在月色中。
朱彝尊
朱彝尊(1629~1709),清代诗人、词人、学者、藏书家。字锡鬯,号竹垞,又号驱芳,晚号小长芦钓鱼师,又号金风亭长。汉族,秀水(今浙江嘉兴市)人。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词科,除检讨。二十二年(1683)入直南书房。曾参加纂修《明史》。博通经史,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。作词风格清丽,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,与陈维崧并称朱陈。精于金石文史,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,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