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堂① 凌霄三峰

长啸岩东古寺前,三峰相倚势相连。
偶逢云静得见日,若有路通须近天。
阴吹响雷生谷底,老松如箸见崖颠。
结根不得居平地,犹与莲花远比肩。

诗意解析(由AI总结)

这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三座高耸入云的山峰(凌霄三峰)的壮丽景色,展现了自然的雄奇和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。

前两句写山峰的位置和形态:诗人在古寺前的岩石上长啸,看到三座山峰相互依靠、连绵起伏。这里用"长啸"表达豪迈之情,"相倚相连"则生动表现了山势的紧密关系。

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山峰之高:平时云雾缭绕难得一见,只有当云散时才能看到阳光;山路看似能通往天际,实则极难攀登。山谷中雷声轰鸣,而山顶的老松细小如筷子,这种夸张的对比凸显了山势的险峻高耸。

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:这些山峰不能扎根在平地,却能与远处的莲花峰比肩而立。这里暗含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思考——虽然身处险境,但仍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。

全诗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震撼人心的山景,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。通过"见日""近天"等意象,表达了超越平凡、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。

程颢

程颢(1032-1085), 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北宋理学的奠基者。字伯淳,学者称明道先生。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。反对王安石新政。提出“天者理也”和“只心便是天,尽之便知性”的命题,认为“仁者浑然与物同体,义礼知信皆仁也”,识得此理,便须“以诚敬存之”(同上)。倡导“传心”说。承认“天地万物之理,无独必有对”。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,世称程朱学派。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,收入《二程全书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