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双松歌

画鳞难画龙,画树难画松。
龙乃神物善变化,几人曾见破壁来虚空?
松之视龙势不异,离奇蟠曲难形容。
谁摹此图真妙手,双松矫矫如双龙。
爪破白日拿云雨,咫尺庭阴青万重。
祖枝孙干相追逐,生怕茅屋摇秋风。
朅来移挂傍几榻,猛然惊醒午梦浓。
绕阶而走心胆落,满庭云气生窗栊。
日暮萧斋兀愁坐,夜梦已到扶桑东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《画双松歌》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想象,把画中的松树写得活灵活现,仿佛真龙现世。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:

第一部分(前四句)讲绘画的难度。诗人说画龙最难,因为龙是神物会变化;画松树同样难,因为松树枝干扭曲盘绕的形态很难描绘。这里用"画龙"作对比,突出画松的挑战性。

第二部分(中间八句)具体描写画中双松的神奇景象。诗人夸赞画家技艺高超,把两棵松树画得像两条腾飞的龙:松枝如龙爪似乎能撕裂天空,树荫浓密得像层层青云;主干和枝杈相互缠绕,在秋风中摇摆的样子仿佛要掀翻茅屋。更神奇的是,当把这幅画挂在床边时,松树的逼真程度甚至把人从午睡中吓醒,让人错觉满院子都是云雾。

第三部分(最后两句)写画作带来的震撼余韵。直到傍晚诗人独坐书房时,心神还沉浸在这幅画里,晚上做梦都梦到了东海日出的壮观景象(扶桑是传说中太阳升起的神树)。这说明画作的艺术感染力极强,让人久久不能忘怀。

全诗最精彩的是把静态的画作写得动态十足:松树变活龙、树影化青云、茅屋摇秋风,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这幅气势磅礴的画。诗人通过自己的强烈反应(被吓醒、做奇梦),侧面衬托出画家技艺之高超,这种"以观者反应写艺术品"的手法非常巧妙。

0